來源:網絡資源 2023-11-04 10:07:50
距離
人說話,是要講技巧的。在考慮言語的美感與修辭的同時,更要講究距離。即話不要說得太滿,要留有分寸。
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因為言語不講距離,而結局悲慘的例子。例如三國時期的楊修。他看破了曹操的意圖后,毫不保留地跟別人說這話的意思,甚至忽略了他和曹操身份上的差距。他能看透曹操的心思,說明他本人是聰明的。但是后人卻因為這件事,說他為千古耍小聰明第一人。相反的,如果楊修在當時有所考慮分寸,世人可能就會把這當作美談了。相同時期,有個和楊修一樣說話不講分寸的人,叫禰衡他對曹操手下的才子良將都以惡言罵了一番,最后被黃祖殺了。正是因為他再說那那番話前沒有在乎他和曹操君臣間的距離,所以才不會有好結局。
歷史上好的謀臣有很多,不想楊修禰衡,他們在進諫時都很懂分寸。比如說,鄒忌,向威王進諫時,他沒有直接挑明意圖,二十先鋪墊了一番,并且以自己為例子,有推己及人的感覺,使威王拍手曰:“善!”。都說伴君如伴虎,想想如果當時鄒忌先分析王的話,就可能被虎“吃”了。面對自己的領導,直接說他的對手,妃子怎樣肯定是不好的,故而言之說話前要有所保留,別人還會對你尊重。
言語間的距離,是分寸,是委婉,而不是閉口不提,假如鄒忌像其他大臣一樣,“朝廷之臣莫不畏王”的話,沒有強大勢力的齊國,又怎么會讓他國拜訪?又怎會“戰(zhàn)爭于朝廷”?所以說在保持距離的同時還是要敢于說話的。
不僅是上級,在和自己同級或是親近的人說話也要保持距離,古代又不少送別詩,比如說頗有名氣的“我寄愁心與明月”,只字不提朋友被貶,卻字字含情,想必他的朋友聽了會很舒服。還有卓文君給丈夫寫的怨詩,也沒有說“老娘氣死了”,而是旁敲側擊,使丈夫回心轉意,也正是他們詩文被稱為“好”的原因。
總而言之,人與人在說話時要保持距離,無論他和你的關系,但距離也絕不意味著疏遠而是更有技巧的讓別人聽信你,尊重你。
編輯推薦: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,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