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網(wǎng)絡(luò)資源 作者:中考網(wǎng)編輯 2025-05-30 13:15:27
三峽(酈道元)
自三峽七百里中,兩岸連山,略無闕處;重巖疊嶂,隱天蔽日,自非亭午夜分,不見曦月。
至于夏水襄陵,沿溯阻絕。或王命急宣,有時朝發(fā)白帝,暮到江陵,其間千二百里,雖乘奔御風(fēng),不以疾也。
春冬之時,則素湍綠潭,回清倒影。絕巘多生怪柏,懸泉瀑布,飛漱其間,清榮峻茂,良多趣味。
每至晴初霜旦,林寒澗肅,常有高猿長嘯,屬引凄異,空谷傳響,哀轉(zhuǎn)久絕。故漁者歌曰:“巴東三峽巫峽長,猿鳴三聲淚沾裳!”
課文分析:
《三峽》以凝練生動的筆墨,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、清幽秀麗的景色。
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(jìn)行描寫。寫山,突出連綿不斷、遮天蔽日的特點。寫水,則描繪不同季節(jié)的不同景象。夏天,江水漫上丘陵,來往的船只都被阻絕了。“春冬之時,則素湍綠潭,回清倒影。絕多生怪柏,懸泉瀑布,飛漱其間。”雪白的激流,碧綠的潭水,回旋的清波,美麗的倒影,使作者禁不住贊嘆“良多趣味”。而到了秋天,則“林寒澗肅,常有高猿長嘯”,那凄異的叫聲持續(xù)不斷,在空曠的山谷里“哀轉(zhuǎn)久絕”。三峽的奇異景象,被描繪得淋漓盡致。
作者寫景,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,寥寥一百五十余字,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。寫春冬之景,著“素”“綠”“清”“影”數(shù)字;寫秋季的景色,著“寒”“肅”“凄”“哀”數(shù)字,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(xiàn)了出來。
文章先寫山,后寫水,布局自然,思路清晰。寫水則分不同季節(jié)分別著墨。在文章的節(jié)奏上,也是動靜相生,搖曳多姿。高峻的山峰,洶涌的江流,清澈的碧水,飛懸的瀑布,哀轉(zhuǎn)的猿鳴,悲涼的漁歌,構(gòu)成了一幅幅風(fēng)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,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。
一、指出加橫線詞的含義
1、重巖疊嶂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
2、夏水襄陵襄:上
3、乘奔御風(fēng)奔:這里指快跑的馬
4、素湍綠潭湍:急流
5、不見曦月曦:陽光,這里指太陽
6、霜旦下霜的早晨
7、飛漱其間飛漱:沖刷
8、屬引凄異屬:連接;引:延長
9、或王命急宣或:有時
10、雖乘奔御風(fēng)雖:即使
11、良多趣味真,實在
12、絕巘多生怪柏絕巘:極高的山峰
13、略無闕處略:無、毫無;闕:通“缺”,斷開、缺口
14、自非亭午夜分亭午:正午;夜分:半夜
15、沿溯阻絕沿:順流而下溯:逆流而上。
二、翻譯句子
1、自非亭午夜分不見羲月譯文: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,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
2、雖乘奔御風(fēng)不以疾也譯文:即使騎上快馬,駕著風(fēng),也沒有這樣快
3、至于夏水襄陵,沿溯阻絕譯文: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,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。
4、素湍綠潭,回清倒影譯文:雪白的急流,碧綠的潭水,回旋著清波,倒影著各種景物的影子。
5、懸泉瀑布,飛漱其間譯文:懸泉和瀑布在那里飛流沖蕩
6、清榮峻茂,良多趣味譯文:水清,樹榮,(茂盛),山高,草盛,實在有很多趣味。
7、每至晴初霜旦,林寒澗肅譯文:每當(dāng)?shù)搅顺跚缁蚪Y(jié)霜的早晨,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。
8、常高猿長嘯,屬引凄異譯文:有時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,聲音持續(xù)不斷,異常凄涼。
9、空谷傳響,哀轉(zhuǎn)久絕譯文: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,悲哀婉轉(zhuǎn),很久才消失。
三、回答以下問題
1、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?
作者是從“山”、“水”兩方面描寫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。先寫“山”后寫“水”寫“山”,突出連綿不斷,遮天蔽日的特點;寫“水”,描繪出不同季節(jié)的不同景象。
2、用原文回答:表現(xiàn)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巖疊嶂,隱天蔽日,自非亭午夜分,不見曦月。表現(xiàn)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發(fā)白帝,暮到江陵。表現(xiàn)春冬清流緩的句子是素湍綠潭,回清倒影。表現(xiàn)秋季凄清蕭瑟的句子是林寒澗肅,高猿長嘯,屬引凄異空谷傳響,哀轉(zhuǎn)久絕
3、作者是如何從不同的季節(jié)景象來描寫江水的特點的?
夏天,寫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險阻和江流的迅急,突出江水兇險和疾速的特點。春冬之時,水退潭清,景色秀麗,突出了三峽春冬景色的清麗的奇秀,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靜,水枯氣寒冷以高猿哀鳴襯托深秋的凄清,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。
4、文章結(jié)尾引用了漁者的歌詞,有什么作用?
進(jìn)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,說明三峽秋天寂靜、凄清的特點。
5、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(fā)電站,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條理由,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,并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。
理由1:水流急(或速度快或水勢迅猛或水流湍急)原句1:朝發(fā)白帝,暮到江陵(或:雖乘風(fēng)御風(fēng)不以急也)
理由2:落差大原句2:懸泉瀑布,飛漱其間。
6、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寫三峽的秋天?理由是什么?
晴霜初旦,林寒澗肅。因為只有在秋天才會有霜,冬天是雪,夏天是雨,所以說這是秋天。還有林寒,夏天的樹林是茂盛的,冬天是光禿的,只有秋天才會林寒澗肅。
7、為什么“自非亭午夜分,不見曦月。”
說明江面狹窄,兩岸群峰相連,峭壁對峙,山下只見一線天
8、作者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依次描寫,而是首先寫夏季,并將春冬二季合為一體?
本文重在寫水,夏季三峽的水為湍急,極具特色,所以先寫“夏水”。春冬兩季的景色相似,所以將春冬兩季合起來寫;秋季凄清,寫在最后.
9、“朝發(fā)白帝,暮到江陵”的意思是什么?這使我們想到李白的哪兩句詩?
早上從白帝城出發(fā),當(dāng)晚就到達(dá)江陵。朝發(fā)白帝彩云間,千里江陵一日還
10、“素湍綠潭,回清倒影”描寫得形神兼?zhèn),試分析好在哪里?br />
這兩句的意思是:雪白的急流,碧綠的潭水,回旋著清波,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。句中以“回清”寫“素湍”的動態(tài),以“倒影”寫“綠潭”的靜態(tài),極言江水這清澈。“素湍”見浪花之雪白;“綠潭”顯潭水之清澈,“回清”寫江水之動態(tài)。
11、用簡短的話歸納各段的大意:
第一段:總寫三峽峰巒重疊,雄偉峻拔的山勢。第二段:寫三峽夏天水勢的湍急。第三段:寫春冬二季三峽清幽雋絕、令人向往流連的風(fēng)光。第四段:寫三峽秋冬之時景色的凄清
四、譯文:
在三峽七百里當(dāng)中,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,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。層層的懸崖,排排的峭壁,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。若不是在正午、半夜的時候,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。
在夏天水漲、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時候,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,不能通航。有時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(dá),這時候只要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(fā),傍晚便可到江陵。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,即使騎著駿馬,駕著疾風(fēng),也不如它快。
在春、冬兩個季節(jié),雪白的急流,碧綠的深潭,回旋著清波,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。在極高的山峰上,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,在山峰之間,常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。水清,樹榮,山高,草盛,趣味無窮。
在秋天,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,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。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,聲音連續(xù)不斷,非常凄涼怪異?諘绲纳焦葌鱽碓程涞幕芈,悲哀婉轉(zhuǎn),很久很久才消失。所以漁歌唱道:“巴東三峽巫峽長,猿鳴三聲淚沾裳!”
編輯推薦:
歡迎使用手機(jī)、平板等移動設(shè)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