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中國教育報 作者:中考網編輯 2017-09-28 10:28:50
推動變革,邁向未來
這樣看來,“未來教育”并不意味著對“現(xiàn)代教育”進行顛覆。有識之士應主動擁抱時代,邁向“未來”。
學校要更加重視人文教育,注重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中的滲透;ヂ(lián)網和人工智能的時代,加強人文教育是防范人的異化和疏離的關鍵!斗此冀逃合“全球共同利益”的理念轉變?》研究報告指出,我們需要采取整體的教育和學習方法,克服認知、情感和倫理等方面的傳統(tǒng)二元論。”“超越傳統(tǒng)學習領域,包括社交和情感學習或文化和藝術。”學校應該在教育管理和教學組織中注意保護學生尊嚴、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、保障學生正當權利,這應該成為每所學校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部分。要讓學校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,鼓勵學生組建各種有意義、有意思的社團,引導學生會參與學校管理和對學生的自我管理,讓學生在各種學科活動中獲得知識的美妙和交往的樂趣,讓學生在自我教育中互助成長。
學校要加快建成智慧校園,用好“教育云”和“大數(shù)據(jù)”。數(shù)字時代,一日千里,教育人要有緊迫性。我們需要重視圍繞推動學生的“學習活動”持續(xù)發(fā)力。利用商業(yè)的“教育云”或者教育界聯(lián)盟建設“教育云”,可以為學習提供大量的資源支持。課堂的轉型,比如借助虛擬課堂開展討論或者運用微信群聊功能開展合作學習,都需要無線通信技術為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融合創(chuàng)造條件。同時,“大數(shù)據(jù)”更加有助于對教育行為的全面深入把握,對學生個體的學習和成長分析更“精準”。我們運用“大數(shù)據(jù)”更好地管理教學,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,并能及時準確地跟蹤、診斷,科學決策,真正實現(xiàn)本質上的“教育公平”。
學校要積極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,建設實現(xiàn)學校特色、滿足學生需求的課程體系。當前,新高考背景下的選考選學、生涯規(guī)劃日漸成為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,學生對自我發(fā)展的專業(yè)需求“步步高升”,僅僅靠校內教師開發(fā)課程已經不能滿足學生。此時,社會上涌現(xiàn)出來很多機構和組織主動“送上門”:教育類旅行社開發(fā)了“研學旅行”課程,高校博碩師生團隊開發(fā)了各種專業(yè)拓展和前沿課程,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實驗室提供了各種實驗課程和研究項目。對此,學校要有膽識接受,有智慧選擇,有能力使用。學校還要主動出擊,主動吸引更多由社區(qū)、專家、家長、校友等組成的志愿者團隊,來實施學生需要的課程或成為學生的導師,引導學生探究和成長。學校要主動和社會場館、工廠企業(yè)、集市鄉(xiāng)村、名勝古跡合作,把潛在的教育資源轉化成課程,共同組織學生在大自然、在社區(qū)、在工廠和企業(yè)的作業(yè)場所中進行學習,讓博大的自然、豐富的社會生活,成為學生的課程資源,“集天下之物力而培育之”。
教師要積極變革學生“學習方式”,探索信息技術環(huán)境下教與學的新形態(tài)。教師要實現(xiàn)教學觀念的變革,努力探索教學流程的重構,逐漸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、收集信息的指導者、解決困難的幫助者,成為和學生共同學習的一個伙伴。除了已有的慕課、“翻轉課堂”,廣大教師還需繼續(xù)探索以自主學習、個性化學習、合作學習為核心的以人為本的其他更適合的學習方式。同時,教師需要積極探索多學科融合的綜合性學習。因為在未來人工智能時代,藝術是關鍵,人類諸多的智力可以由機器替代,而真正的藝術只能由人類創(chuàng)造,當人類通過人工智能節(jié)省了大量的時間的時候,會將許多的時間運用于藝術及其他人文活動。同時,教師要努力掌握教育信息技術。當然,比掌握信息技術更為重要的是,擁有信息思維,用信息思維來開展師生的學習活動,積極建構新的教育場景,致力于新的變革并勇于探索,邁向“未來教育”。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,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