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網(wǎng)絡(luò)資源 2024-06-07 00:47:11
剛讀完《卡拉馬佐夫兄弟》,腦海里不斷浮現(xiàn)出一位穿著修長衣服、面容和善微笑著的年輕人的背影,還有一群孩子,他們手拉著手,蹦蹦跳跳,用響亮的嗓音喊著“烏拉,卡拉馬佐夫”。我的心怦怦的跳動著,久久難以平靜,各種想法縈繞在心頭,關(guān)于信仰,關(guān)于救贖,關(guān)于善與惡,關(guān)于人性,關(guān)于饒恕這些將需要我花很長時間去慢慢思考消化。
愛因斯坦稱 “《卡拉馬佐夫兄弟》是我看過的小說中最好的一本”很好奇是怎樣的一部作品能讓這位物理學家給出這么高的評價。遂去圖書館借來讀。讀完后,很慶幸自己讀了這部作品。讀這部作品時,我的精神時刻處于緊張狀態(tài),需要時不時停下來思考一下。這是一個卡拉馬佐夫家庭的悲劇故事,暴躁好色的父親費多爾?巴夫洛維奇,粗野暴躁的大兒子德米特里,否定上帝存在、沉默的二兒子伊凡,誠和善的小兒子阿遼沙。整部作品的情節(jié)隨著這個家庭的各種沖突以及大兒子被控弒父的案件展開,緊湊聯(lián)系。說實話,一直到最后私生子斯麥爾佳科夫親口承認是他殺死了費多爾,我都還在猜測這個兇手到底是誰。
這部作品對人物的描寫實在是很成功,尤其是心理活動的描寫,入木三分。人物大多同時有著“跨越兩個深淵”的天性,溫情和暴力,癲狂和理智,懷疑和虔誠,作者卻能把這樣復雜多變的心理描寫的細致入微,絲毫沒有混亂的感覺。這些人物的形象現(xiàn)在都深深的刻畫在了我的腦海里。
對于這個弒父案的主角德米特里,我剛剛在思考一個問題,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壞人嗎?他性格暴躁、粗野,荒淫;為了格魯申卡,他表現(xiàn)出了近乎瘋狂的“卡拉馬佐夫式不顧一切”;他與父親正面激烈沖突,最后惹上了弒父的嫌疑。他的這一系列行為的確很荒誕無理。但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在認為自己殺了老仆人后的“最后一夜”的一系列行為。他瘋狂的奔向格魯申卡,表達他的愛,表現(xiàn)的像個孩子。在那一刻,我突然有點喜歡這個人物了,為他的不顧一切,為他的誠實坦率,他的內(nèi)心深處還是善良的吧。再說說這部作品中總是給人帶來光明的阿遼沙,因為這個人物的存在,使沖突、壓抑中總還有些安慰和希望。他也曾經(jīng)迷茫,懷疑過,但在仰望繁星,感受陽光時,他重新找回了對人世間的愛。在他“熱烈親吻大地”時,我突然也感覺生活如此美好,感激自然賜予我們的一切,那一刻,我也如他般明朗。在經(jīng)歷了那么多事后,他還是保持著那顆善良、誠實的心。
這部作品很多地方都講到了宗教,講到了上帝,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,但我接受其他人心中的上帝的存在,因為我覺得那是一種信仰,無關(guān)乎宗教。信仰是什么?我認為是自己認為正確的一種信念準則,是心靈深處自我反省的一片無人打擾的凈土,指導著我們的思想、行動。人總該信仰點什么,如果沒有信仰,怎么有力量不斷前進?關(guān)于人性,我認為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壞,就算是罪大惡極的人,心中也會存著一點善意,比如費多爾對自己的兒子阿遼沙的愛。關(guān)于裁決,應該由誰來裁決?宗教?法律?但這些不都是人制定出來的嗎?還是自我裁決,如德米特里一般,“我為我整個的一生懲罰我自己,我懲罰我整個的一生”?我同樣疑惑。
這部作品中還有很多看似尋常的句子卻往往蘊含深意,如“不要對自己撒謊”“愛生活本身甚于愛它的意義”,這些都需要我慢慢咀嚼回味,我還會再讀第二遍,第三遍的。
編輯推薦: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(shè)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